saba体育-媒体人调侃,教练圈老友记,到哪上班都是熟悉的味道!

扫一扫用手机浏览

文章目录 [+]

中国足坛近日再度掀起一波教练更迭的风潮,细心的球迷和媒体人却发现,无论是在俱乐部之间流动,还是从国家队“下课”再“上课”,出现在视野中的,似乎总是那几张熟悉的面孔,这一现象引发了不少媒体人和球迷的调侃:“来回就这么几个教练,哥几个到哪上班,好像也没啥区别!”

这种“换汤不换药”的现象,并非足球领域所独有,在篮球、排球等其他体育项目中,同样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况,有限的教练资源在不同的球队和位置上流转,形成了一种独特的“教练循环”现象。


教练“再就业”循环圈:熟悉的配方,熟悉的味道

某中超俱乐部宣布新任主教练上任,而这位教练正是此前曾在多支中超球队执教过的“老熟人”,无独有偶,另一位刚从国家队卸任的教练,也在短时间内迅速找到了新东家——另一家顶级联赛俱乐部,这种“下课”即“上课”的现象,已经变得司空见惯。

在这个过程中,一个规模不大但极其稳定的教练群体形成了,他们往往拥有丰富的执教经验,熟悉国内体育环境,也深谙各种“人情世故”,无论是因为成绩不佳被解雇,还是合同到期不再续约,他们总能在不长的时间内,在另一支球队找到位置。

媒体人对此戏称:“这几位教练的工作轨迹,简直就像一场行业内的‘老友记’,不过是换了个场地拍戏而已。”也有球迷表示:“打开新闻一看,又是他!感觉这几个人把国内的球队都执教了个遍。”

为何“来回就这么几个教练”?

这种现象的背后,是国内体育教练人才培养体系的结构性问题。

高水平教练员储备不足是根本原因,无论是足球还是篮球,优秀的球员退役后转型为优秀教练的比例并不高,教练员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时间、资源和完善的体系支持,而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投入和建设仍显滞后,这使得俱乐部和国家队在选帅时,常常面临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的困境,只能从有限的、有经验的教练中反复选择。

俱乐部追求短期成绩,缺乏冒险精神,在巨大的成绩压力下,俱乐部管理层往往倾向于选择“熟面孔”——那些有过往成绩证明、熟悉联赛环境、能够即插即用的教练,聘请一位缺乏国内执教经验的教练,无论是本土新人还是外籍教练,都被视为一种高风险行为,选择在圈内已经得到“验证”的教练,成了最保险的做法。

第三,人际关系和圈子文化的影响,体育圈,尤其是中国体育圈,是一个重视人脉和关系的领域,熟悉的教练意味着更容易沟通,更了解俱乐部的运作方式,也更容易管理更衣室,这种“圈子文化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人的进入,巩固了现有教练群体的“循环”。

“没啥区别”的执教:风格与理念的固化

媒体人调侃的“到哪上班也没啥区别”,不仅指的是人,也指向了一种现象:无论这些教练执教哪支球队,其带来的战术打法、管理风格似乎都大同小异,缺乏令人耳目一新的改变。

这种固化的风格,使得球队很难形成独特的技战术 identity(身份认同),球迷们会发现,A队和B队虽然球员不同,但比赛节奏、临场调整甚至赛后采访的措辞都似曾相识,这种同质化现象,对于联赛的观赏性和各支球队的长期发展而言,并非好事。

它反映出的深层问题是:我们的教练员群体在持续学习和创新上可能存在不足,在快速发展的现代体育中,战术理念、训练方法、数据分析和运动科学都在日新月异,如果教练员们固步自封,仅仅依靠过去的经验吃饭,那么整个国家的体育水平也很难实现真正的突破。

破局之道:如何打破“教练循环”?

要打破这种“来回就这几个教练”的循环,需要多方共同努力,进行系统性的改革。

  1. 拓宽选材视野,敢于给新人机会,俱乐部和协会应该更有勇气,给年轻的、有潜力的本土教练机会,可以建立梯队教练晋升机制,或者从优秀的退役球员中挖掘苗子,提供系统的教练培训和支持,也可以将视野投向国际,引进真正具有先进理念的外籍教练,不仅仅是让他们来执教,更要让他们带来知识和文化的传播。

  2. 建立现代化的教练员培养体系,这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,需要建立一套从选拔、培训、考核到继续教育的完整体系,教练员的学习内容不应仅限于技战术,还应包括运动心理学、数据分析、领导力、媒体关系等现代化课程,鼓励教练员出国学习深造,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足球理念。

  3. 营造允许失败、鼓励创新的环境,如果俱乐部和球迷因为几场比赛的失利就对教练口诛笔伐,那么没有人敢冒险尝试新的打法或启用新人,需要建立一种更加理性的成绩观,给予教练尤其是新任教练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实施自己的计划,允许他们在过程中试错和成长。

  4. 促进国际交流与融合,打破封闭的圈子,让更多的国际交流成为常态,不仅邀请外教进来,也积极送本土教练出去,到欧洲、南美等体育发达地区的俱乐部进行学习和实习,亲身感受不同的足球文化和执教哲学。

    媒体人调侃,教练圈老友记,到哪上班都是熟悉的味道!


教练岗位的“循环”现象,是中国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,它反映出我们在人才储备、理念更新和体系建设方面的短板,媒体人的调侃,与其说是一种讽刺,不如说是一种期待——期待中国体育能够早日打破这种“熟人江湖”的格局,涌现出更多元、更富有创新精神的新生代教练力量,为中国体育的真正崛起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
媒体人调侃,教练圈老友记,到哪上班都是熟悉的味道!

只有当教练席上不断出现新鲜血液,带来截然不同的战术思想和激情时,我们的球队才能展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,我们的联赛才会更加精彩,我们的国家队才能真正地走向世界,这条路很长,但必须从现在开始,每一步都踏实走下去。
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